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传承的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相关的器物、工艺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常规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空间和时间)的地方)。


---生活文化、民俗性、与人们生活的融合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的基本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遗产”二字还标识了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历史悠久。


几种分类


联合国定义的六大范围--


1.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日


4.关于自然世界民间传统的宇宙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艺


6.与上述表述相关的文化空间


适用于十大类别---


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3.传统舞蹈4.传统戏剧


5.民间艺术 6.传统体育/娱乐和杂技 7. 传统美术


8.传统技艺9.传统医学10.民俗


十六大类普查---


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2.民间艺术3.传统音乐


4.传统舞蹈5.传统戏曲6.民间艺术7.民间杂技


8.传统技艺9.生产贸易习俗10.消费习俗


11.生活礼仪12.四季13岁。民间信仰和习俗


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比赛16.传统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义与申报


定义


十大类申报项目中,有的一目了然,如戏曲、曲艺、民间杂技等,有的则需要仔细斟酌,避免概念混淆。


比如民间文学,括号里有强调:口述文学,也就是说它要保护的不是文本,而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口述文学。叙事,其中有三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历代的叙述者、讲述其的特定语言、以及历代流传的多种版本。正是因为这三个要素,民间口头文学才有了它的“活基因”,需要抢救和保护。 《诗经》中的“风”汉乐府诗也来源于民间,但经过整理定型后,并没有在世代传播中被民间赋予更多新的元素。 ,而且早已被纳入正统儒家教育的教科书,挑出其中一些纳入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似乎有些牵强。


说说手工艺品,在这个项目中,最容易混淆“产品”和“技术”。以茶叶加工工艺为例,有些名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树种特殊,而不是炒制工艺特殊,那么,最终保护的重点应该是“树种”而不是“工艺”,这也是类似的。


还有民俗,现在申报的“民俗”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和“庙会”。咱们来说说庙会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多少庙会幸存下来?一个具有完整文化符号的庙会,必须有特定的民间信仰、基于民间信仰的祭祀内容和特定的节日时期。这个庙会还必须反映当地人民长期存在的生产、贸易和消费习俗,能够展示当地文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应该说,一个有名望的庙会,基本上可以包含当地文化的所有地方特色。因此,在建立类似“庙会”的文化空间时,我们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完整的信息才能纳入规划:具体的民间信仰、完整的祭祀程序、典型的民俗物品和清晰的传承谱系。传承血统中,必须至少有一名活着的人基本上可以还原整个庙会的内容。


我们在选择相应的项目时,有几个基本点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①是否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人们传承的“风格文化”?


②是民间原创、代代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文化吗?


是否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生产时间可以追溯吗? (相关专家认为:作为遗产,至少应该是非常有名的东西,应该有100年以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