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旅游(布朗族居住的地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北回归线以南。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西双版纳州辖区还居住着4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个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 (按人口排列)世世代代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情况。西双版纳州曾居住的民族世世代代是指在本县居住了100年左右、居住相对集中的民族。据调查,我州居住着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等13个民族。除汉族外,我州还有13个民族。有12个少数民族。 (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景纳乡、猛旺乡、猛阳镇、普文镇、嘎洒镇、猛龙镇、猛罕镇;勐海县孟王乡、孟松乡、孟哲镇、勐海镇、孟魂镇、打洛镇;勐腊县境内的勐腊镇、上涌镇、勐仑镇、勐曼镇、勐板镇、勐棚镇等镇。其他人则分散居住在景洪市景哈乡市、勐海县勐曼镇等乡(镇)。西双版纳傣族以傣傣族(汉族称水傣族)为主,还有傣纳(干傣族)和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傣族起源于古代百越族。据傣族记载,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些海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并逐渐与原居民融合,成为今天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相对集中在勐海县格朗河乡和西丁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门润乡、关垒镇。他们分散居住在一些村(镇)、农场。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好尼”、“白红”、“碧月”、“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部落分为吉维、吉佐、木达、阿克等。 、补国(Jiao)等分支。吉未、吉佐人口最多。哈尼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公元7、8世纪,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公元9世纪中叶,他们南下,经元江、江城等地向东进入西双版纳澜沧江畔。随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在泉州山区和中山地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向明乡、义乌乡、孟坂镇、景洪市普文镇。西双版纳彝族自称“拉鲁波”(波在彝语中是部落或人的意思),并称他们为“香堂”、“我”、“落落”。彝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氐羌游牧部落。他们是北方羌戎部落与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物质融合的融合体。清代,彝族先民“腊鲁”支系迁至新平、景谷地区。后因战乱,从景谷迁至思茅,定居西双版纳。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阿乡、勐强乡、勐曼镇,还有一些分布于勐海县西丁乡、勐松乡、格朗河乡、布朗山乡、勐魂镇、景洪市。勐腊县勐龙镇、勐腊县上涌镇。拉祜族自称“拉祜族”,有“洛黑”、“国族”、“面”、“木舍”等称谓。解放后,他们被统一称为“拉祜族”。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公元10世纪,他们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地区的拉祜族大部分是从澜沧县迁来的。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西丁乡、勐曼镇、打洛镇。少数散居于景洪市大渡岗乡、勐阳镇、门陇镇、关县等地。勐腊县雷镇、勐腊镇。孟蓬镇等。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邦”,汉族称“普曼”,傣族称“曼”。解放后,称布朗族。布朗族起源于古濮人,是云南的一个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族分化与融合,原居住于双版纳、思茅、临沧(今西双版纳)的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勐旺乡步远村委会,也有散居在景洪市勐阳镇、勐腊县勐伦镇的。基诺族我自己就是“基诺”,“基诺”就是叔叔的后裔或叔叔的民族。基诺族的起源据说是从西北迁入的氐羌族的一个分支;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基诺族的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的送魂路线,认为基诺族的祖先起源于结卓山。 (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据傣族《史记》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第九代首领道坎曾娶基诺族姑娘为妻,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 (七)瑶族 西双版纳州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瑶区乡、勐坂镇、义乌乡、关累镇、勐曼镇、向明乡、上涌镇、勐腊县景洪市勐腊县镇、勐王乡姚家村委会。勐海县吴瑶自然村。瑶族自称“右门”、“面”、“子里门”、“布努”、“拉甲”等,称他们为“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定板瑶”、 “登陆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登陆瑶和定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瑶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夷”或“无锡夷”。明末清初,瑶族先民从湖南、广西迁入云南,又从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村寨,主要为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占用。苗族村寨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世代聚居的村寨,即上涌镇磨憨村委会那龙村和磨龙村委会老陶村,共有110户、703人。那龙村和老陶村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都穿裤装。据村里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班长吴贵才介绍,听说他们的祖先在200多年前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居勐腊。在义乌和孟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沿着上庸边境迁徙。后来,有的苗族迁居到了老挝,有的逐渐迁到了现在的所在地。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金族1617人其中,贡市18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和勐海县勐海镇、勐者镇。有的分散在各乡镇办事处、厂矿、农场。其中,仅勐海县勐海镇有村庄。回族是回族回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分为回回族和回傣族。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语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西双版纳州回族的来源主要是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大理回族商人和定居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他们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学家。教学、文化、卫生人员的后代。勐海县回傣族主要由滇西迁入,该州其余回族主要来自沙甸、红河州以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地。 (十)佤族 西双版纳州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村庄,主要居住在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村,分别是勐者镇满骚村委会佤族村(30里)、满弄村委会佤村一、二队、新寨、勐浑镇满骚村委会满会寨、弄道寮、西定乡暖河村委会钟、新寨,共219户938人。佤族自称“佤”。满骚佤族村44岁的严艳说孟哲镇村委会人,祖籍澜沧、西盟。勐魂镇满骚村委会满辉村72岁的大翁说,佤族兄弟有两个是在勐养班的带领下来到勐海的。 “大寨人口达150户,村里因瘟疫,人流散去,后来合村建村。西顶乡暖河村委会弄道三个村的佤族,来源不同。据村里66岁老人韦成忠介绍,他的祖先来自泰国,祖父辈来到这里,当时来了三户人家,65岁的陈老二说,祖父辈来到这里。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满羊弄的巴雅将佤族的祖先送到了这里。守护山脉。建村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所以傣族把佤族村称为“弄岛”。魏承忠还明确表示,佤族在此已有288年的历史,经文中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村落,主要居住在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村,分别是勐板镇曼彦村委会曼崩村、勐板乡曼里村、瑶区沙仁村委会沙仁村。三个村共162户、802户。人们。勐腊县三个村的壮族自称“洋”或“岱洋”,他们被称为“共享”。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经过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民族鉴定,他被划为壮族。据曼里村60岁的博扬嘎和曼崩村70岁的博玉祥介绍,他们听说壮族早在200多年前就从广西文山、红河、元阳进入老挝欧德县,到达江城。 ,一批迁往孟阳。后来,由于战乱,老挝部分壮族迁居勐腊,建立曼里村。后来,勐阳壮族也迁入曼里村。三年后,满崩村与满里村分离。满崩村有了两个巴雅后,西双版纳就解放了。如今满崩村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崩村分离后约60年,沙仁村与曼里村分离。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族村,主要聚居单位职工和外出务工人员。勐海县勐海镇只有一个景颇村,即勐翁村委会景颇村。景颇村是一个多民族村,有58户268人。其中,景颇族9对,景颇族16对,汉族26对,拉祜族5对,哈尼族2对。景颇族约有90人。景颇族自称“载洼”。据景颇村66岁的何三妹介绍,景颇族出生于上世纪,他们最早从德宏龙川经澜沧迁徙到勐海。当时听说这里的土地肥沃,就来到了这里。到现在可能已经过去近一百年了。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自己的服装,房屋为汉式平房或楼房。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以前,村里或者家里有事,就会祭鸡,请摩巴念经。这些仪式不再进行。景颇族目前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与老挝、缅甸接壤的边境城镇有15个,与老挝、缅甸接壤。线路全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同一民族,毗邻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居住在不同国家的群体。我州境内跨界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边境交界,彝族、瑶族、苗族则与老挝、缅甸边境交界。der。壮族与老挝交界,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交界。四、西双版纳州已确定的曼米族、贡格族、阿克族、布果族、排教族的状况(一)属于布朗族的曼米族、贡格1族、曼米族、曼米族过去称他们自己就是“曼米人”。 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鉴定,将他们划为布朗人。曼米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云景洪街道办事处曼古垅村委会的小曼米、大曼米、江头、曼米村,共有219户、904人。曼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曼米族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相同。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大人和小孩都能说流利的傣语。 2、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胡”。相传,“胡”族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渡过澜沧江来到泰国,少数人则拖延时间等待螃蟹煮熟。因此,傣族称之为“胡”。 “贡格”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人”。后来,“胡”人也自称“昆哥”。昆格族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那惠帕、纳班、曼崩塘7个村民组,共338户、1656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被划为布朗族。贡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他们过着高跷式的生活,有自己的服装,信仰原始宗教。昆格人过去常常庆祝D龙烈节和龙恩节。龙烈节就是锻造节,在公历二月举行。节日期间,杀牛、焚烧篝火、祭祀祖先。 (二)哈尼族阿克族、布果族、排脚族 1、阿克族 阿克族分布于景洪市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仑镇勐海县布朗山乡勐腊县共有21个村,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国克”,阿克是汉族给他们起的名字。阿克族住的是铁杆房,语言与哈尼语相近,能与哈尼族交流。男装也与哈尼族相似,女装则有较大差异。女装无领上衣,有肩袖、袖口和下端的短夹克衣服上缝有花辫子。身穿自制的蓝布长裙(勐腊人也穿长裤),上半身织有红、白、绿横条纹,小腿上裹着饰有图案的打底裤。阿克族每年十二月过“沃托节”(粑粑节),二月过“夜烈节”(汤圆节)。他们有搬新家的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经过第四次人口普查,确定我州阿克族属于哈尼族。 2、布郭族 布郭族集中居住在勐腊镇城子村委会满帕村、布郭村,满隆岱村委会满回村,勐腊镇温泉村委会南泥组,共有181户, 883人。曼帕村74户373人,布果村58户267人,15户61人曼惠村1人,南泥组34户182人。布国人自称“龙壁”,布国是傣族对龙壁的称呼。布国人的房屋建有栏杆,妇女穿傣族服装。男孩信仰上座部佛教,建了一座佛寺,男孩入寺出家。为了弥补人们没有文字的事实,人们学习傣文书写佛经。男子也和傣族一样纹身,过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该男子名叫严××。女方姓名为于××,男方婚后姓名为博××,女方姓名为米××。 1990年以后,我州大部分人口被确定为哈尼族。 3、排椒人 排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坂镇勐板村委会芒岗村,有41户、175人。牌角人自称“Ch乌索”,意为“舒服”。排角是汉族对楚所的称呼。因排角人头饰用黑布扎成弯角状,故名“排角”,又名“排角”。今天外界评价他是一个傲慢的人。排椒人不识字,信奉原始宗教,每年一月立寨门,庆祝新米节。过去,父子联名实行所有制,排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名、傣名,排椒人一般有三名或二名,我州排椒人现划为哈尼族5、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 我州未识别民族包括克木族、老拼族、巴甲族,人口 4236 人。 (一)克木族 克木族是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之一。我们的国家。他们称自己为“Kemu”和“Kemi”。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克木鲁、克木老、克木角。克木族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和勐腊县,共有2897人,居住在两县18个村。景洪市克木族分布在景洪镇曼麦村委会曼洛金、曼香坂、曼惠隆,嘎萨镇曼达村委会曼波南嘎一、二、三队。 ,六个村总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瓦德昂语族。他们的房屋为吊脚楼式,服装、住房与傣族相同。他们信仰佛教,使用傣语,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就出家为僧。僧侣、大人、小孩都能说流利的傣语。蒙格尔有12个克木村a县,包括勐腊镇南良村委会满岗村,勐蓬镇满中村委会满中、会杰、会玉,勐满镇勐满村委会。勐腊县上涌镇上岗村委会曼本索、满赛村委会、南溪、王斯龙,东阳、满庄村委会南前、勐板镇回罗村委会、回族克米村、浩佐实业公司满麦,合计人口共 2,208 个。勐腊县克木族分为克木族和克米族。克木是西双版纳人,历史悠久。他曾在勐腊上勇广布法(天峰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东南亚。后来被傣族征服,一部分归傣族统治,一部分迁往老挝。凯米只有两个村庄,南前和凯米。他们从老挝搬来1939年左右,相传克木和克米曾是兄弟,但因狩猎分配不均而闹翻,分居。勐腊县克木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克米能听懂克木的语言,但克木却听不懂克米的语言。克木人的房屋为吊脚楼式建筑。女穿傣族服装,男穿汉族服装。克木族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但不信仰佛教。主要节日有丰收节、新米节、花节等。凯米人的节日有新米节、红花节和“落木龙节”。 (二)老平人 老平人是我州未定民族之一。他们家住在勐海县勐者镇满洪村委会老平寨,共52户。全村233人。老贫人自称“老贫”,又称“卡平”。老平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如吃饭用“堂扎”,房屋用“勇”,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平人的房子都是汉式平房。信奉原始宗教,有寺庙,无神像。全村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山神的活动。 (三)巴甲族 巴甲族是我州未定民族之一。巴甲族聚居于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上、下那东、满道,那井村委会2、6、7、8组,何间村委会组。第 6、7 和 8 组,少数分散在政府单位,总人口为 1,106 人。巴甲人自称“巴甲”。巴甲族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接近,能与傣族交流。八甲人们住的是汉式平房。过去,他们有自己的衣服。妇女们头上盘着发髻,穿着双排扣连衣裙,背后系围裙。男子多穿双排扣衣服,将头发在头顶打结。如今,女性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只有在过年、节日或婚礼时才穿。她们平时穿汉服,男子也改穿汉服。巴甲族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他们到庙里杀鸡祭祖。八甲人死后下葬,正常死亡者葬于公共墓地。巴甲族姓氏有彭、道、李、罗、马等。巴甲族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2.布朗族住在哪里?布朗族起源于濮人。
据史料记载,布朗族布朗族的祖先是古代生活在数百普普土地上的“普人”。 。这个民族的人一般被称为“濮人”。作为白仆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西周时期,他们就参加了决定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重要战役“牧野之战”。
对布朗族的祖先“白濮”族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数百名学者编撰的《尚书》。 《尚书·牧氏》中记载,西周时期,周武王伐周联盟。事实确实如此,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纣”历史事件。
在“武王伐纣”宣誓动员大会上,居住在古代西南地区的西戎族或“白仆”族基本上参加了这场战争,其中布朗族的祖先来自这普族。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濮人的起源朝代与现代社会最接近的是商朝。
基于这个想法进行深入分析表明,濮人可能诞生于远古时期。作为当时社会上西戎族的一个分支,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白濮”族中的濮族。濮人在这片东方土地上生活了至少五千多年。
由此看来,布朗族的祖先或者说布朗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分布在中国西南的澜沧江、怒江流域一带。可以明确地说,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一个主要支系,并一直传承至今。
3.布朗族聚居地我想知道云南和宁夏两省的人口中有多少个民族。
先说云南。云南是一个省份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51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即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这15个民族的总人口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云南堪称中华民族的“博览园”。
我们来谈谈宁夏。宁夏以回族、汉族为主,有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朝鲜族、东乡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萨克族、傣族等民族。该地区有黎族、畲族、高山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赫哲族等31个民族。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一个。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全国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回族人口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4.布朗部落在哪里?布朗部落射弩的完整规则:
1.场地平坦、安全。长度不应小于30m,宽度可根据目标数量确定。
2.所有运动员将在同一比赛场地进行比赛。如果比赛在室外进行,射击方向应避免阳光的反射。
3.测量距离是从起跑线外缘到靶心垂直线的距离。
4.起始线宽5厘米,应与目标线平行。
5.拍摄位置宽2m,长2.5m。每个射击位置应有一个目标编号c与目标数量一致。
6.目标高度一致并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每个目标上应有明显的数字标记。目标尺寸:长60厘米,宽60厘米。厚度适合箭矢稳定插入。中心高:立位1.3m(误差±0.1m),跪位1m(误差±0.1m),间距2m。
7.为确保安全,应在目标后方设置箭块。难以设置的,应留出至少50米的安全区,并设置警示标志,并指派专人看守。 1.弩只能用竹子和木质材料制成。弩床上可安装管槽和瞄准器。瞄准具只能由与弓身相同的材料制成。烧制部分可以用任何材料制成,但长度不得超过8厘米。制作管弦乐队的材料没有限制。
2.箭头已制作完成竹或木材料制成,任何长度和横截面直径不超过o。 6cm,箭头和箭尾可采用其他材料,但长度规定箭头不得超过8cm,箭尾不得超过1cm(尾鳍除外)。
3.靶子均为室内18m射箭靶子。目标纸的第10和第10环之间的距离为4cm,其余环之间的距离为2cm。每两个环都是一种颜色,依次为:10、9 黄色; 8和7红色; 6和5蓝色。 ; 4、3黑; 2、1白。 1、主裁判员1名,副主裁判员1至2名。
2.裁判数名。
3.数名记分员。
职责
1.首席裁判员
(1)负责主持整个裁判工作。
(二)赛前负责检查场地设施设备,组织裁判员学习和分工。 (三)负责每天比赛结束后召开必要的裁判会议并进行工作总结。
(四)可以根据具体裁判细节做出临时决定,但不得违反竞赛规则。
(五)有权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裁判相关问题作出裁决。
(六)违反规则的运动员有权被取消比赛资格。
(七)对执行裁判工作中犯严重错误或者不称职的裁判员有权进行处理。
(八)评审比赛结果并签字。
(九)会后进行工作总结。
2.副裁判员协助裁判员工作,并在裁判员缺席时履行其职责。
3.裁判员
(一)比赛前检查场地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运动员服装、号码和比赛装备。
(3) 呼叫来自 e 的运动员各组按时入场,并告知比赛注意事项。
(四)发出比赛开始和结束的命令,维持场上秩序,制止队员犯规。
(五)监督目标报告、评分和竞赛。
(六)比赛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报告裁判。
4.记分员
(1)核对并记录各箭的环数,并注明竞赛题及解法的得分。
(2)指导运动员画箭并标记箭孔。
(3)计算个体累积环值。每次比赛结束后,让运动员在成绩单上签名并提交给记录办公室。
(4)有关箭环的问题应及时向主裁判报告,做出决定后予以登记。 (一)项目设置
1.男子 20 m 站立 10 箭。
2.男子20m跪姿与 10 个箭头。
3.男子20m个人全能(立式、跪式)
4.全能团队(三人团队)。
5.女子15m(与男子同项)。
(二)姿势要求
1.站立姿势:双脚着地,一手握住弩床下部,另一只手握住獠牙部分。双臂悬在空中。弓床不得直接或间接接触身体。
p>2.跪姿:另一只脚的脚趾、膝盖和脚底必须着地,形成三角形支撑。持弩姿势与站姿相同。可以将一只手肘放在膝盖上。弩床不得直接或间接接触身体。身体其他部位。
3.任何一种姿势都不允许有任何附着物。
(三)分段和次数
每次得分的射箭都是分段进行的,每分段射5支箭。刻痕的箭可用于试射3支箭。
时间:试射4分钟,每节计分6分钟。
(四)比赛程序
1.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携带箭、弩到检查处接受检查(每次比赛最多可携带15支箭)
2.进入时间后,运动员有2分钟的准备时间。
3.准备时间结束后,起跑线裁判员将鸣哨宣布比赛开始。时间到了,他会用哨子宣布比赛结束(每节最后1分钟必须宣布)。比赛结束时间结束后,未射中的箭将不再计算在内。
4.每次击球后,听到“看靶子”的命令,运动员、记分员和裁判员即可走到靶子前看靶子。记分员登记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必须站在1.5m线外,不得干扰裁判工作。之后计分完毕后,必须经裁判员许可才能拔箭。
5.每次比赛结束后,记分牌都会挂在目标上。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6.每场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必须在报名表上签字方可离场。
(五)成绩及名次评定
3.如果箭没有击中圆环,则视为未射中目标。如果箭头击中环线,则算作内环(包括以角度插入箭头)。
4.如果箭掉落,则根据箭孔计算分数。
5.排名是根据总环数进行的。戒指数量较多的人将排名第一。如果圆环总数相等,则较高圆环中的箭头数量排名较高。在较高环中拥有更多箭头的人排名较高。如果总环数相等,则最后五支箭中的一支箭将排在第一位。 (方法)同前),若仍相同,则排名并列。
(六)处罚
1.如果射击错误地击中了别人的目标,则将被记录为未命中。
2.超出排放线的排放被视为未达标。如果踩线发射,第一次会发出警告,第二次则视为未命中。
3.如果有多支箭射出,环号最高的一支箭将从本节中扣除。
4.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得在起跑区内接受任何形式的技术指导。对于任何违规行为,裁判员将对教练和受训者给予警告。此后每次违规,将从总分中扣除 5 环。
5.比赛过程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一)违反安全规定的尽管有警告,但仍不纠正自己。
(2)迟到或无故缺席者(经裁判点名后计算)。
(三)在职责范围内不服从裁判员和工作人员指挥,经警告仍不改变路线的。
(四)在任何情况下弄虚作假、伪造结果(经查证结果属实)的。
(七)故障排除
比赛过程中如出现故障,经裁判员允许可以更换弓、箭、弦,也可以自行排除,但比赛时间不会延长。
(八)安全规定
1.严禁在非指定场地进行训练、发射。
2.未经允许,不准动用别人的弩,也不准随意让别人使用。
3.裁判员在发出指令之前不得准备角球并开始游戏。
4.比赛时箭头应始终指向前方。
5.发射完毕后,应向裁判报告,放下弓弩,等待签字。
(九)问题、争议和申诉
1.如果对箭在靶上的环数有疑问,记分员或运动员可以在拔箭前向裁判员提出,由裁判员投票后作出决定。
2.拉箭前如发现记分表有错误,应立即报告裁判员,经裁判员核实后可更正。
3.如果运动员对严重损坏的靶面或其他器材、场地设备有异议,可以向裁判员提出,由裁判员决定修复或更换。
4.运动员对裁判员的决定有异议的,领队或者教练员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成绩公布后30分钟内。
5.布朗族属于哪里?棒山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布朗山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棕山乡包括板掌、老曼峨、满心隆等村。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村已有1400年的历史。布朗人是白朴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泡茶和喝茶的人。
6.布朗族住在哪里?布朗族传统的吊脚楼采用山墙式屋顶,木框架结构外露。第一层为干吧层,主要用于杂物存放。二楼是日常生活
过去,布朗族一般在龙门层设立泡茶作坊,或另建一栋侧楼,建一座檐柱外设炉灶,架起铁锅,是手工炒茶的地方。布朗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如今,在瓮集古村的木屋顶角上,仍能看到同样的三叉戟茶叶图案。由此可见,茶已成为布朗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7.布朗族人口云南省有少数民族1533万
云南省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居住民族:拉祜族、纳西族、傈僳族、基诺族、白族、德昂族、哈尼族、布朗族、傣族、佤族、景颇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彝族有l人口最多,有471万人;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只有5884人。此外,还有16个跨境民族,横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等,是全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8.布朗族的祖先布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据记载,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一个分支。他们几千年来都有种茶的习惯,因此也被称为“古茶农”。
布朗族是古代濮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被誉为“古代茶农”。几千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每当他们迁移到一个他们通常会在那里种植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凡是有布朗族村落或曾经有布朗族村落的地方,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
过去,布朗族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不得不采摘茶叶并出售以购买他们吃的盐。因此,布朗族的孩子到了4岁的时候,就会背着篮子跟着大人上山采摘茶叶。 6岁时,他们就可以爬到高大的古茶树上采茶了。
勤劳善良的布朗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让祖先留给他们的瑰宝——古茶树更加繁盛。布朗族妇女喜欢种茶、采茶、喝茶……不种茶不行,不喝茶不行。连我家有多少棵茶树,我都记得如自己的孩子一样清楚。
古代茶有给布朗族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布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购买了摩托车、汽车等,古茶一定会给布朗族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山寨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9.布朗族分布地区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永昌地区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落众多,分布广泛。他们已经活跃了很长时间。遍布澜沧江、怒江流域。其中一位“普人”很可能就是现在布朗人的祖先。自从西汉在云南设益州郡,辖西塘(保山)、步威(保山以南)等郡后,濮人居住的地区就被划入了西汉的郡县。
西晋时期,部分永昌濮人南迁至镇康、凤庆、临沧地区。唐代称“朴子漫”,元明清时称“朴漫”。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濮子”、“濮子”、“濮”、“濮满”、“濮人”等名称,分布范围更广。唐宋时期,“溥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代设顺宁郡,濮人头任太守。
后来,一些原本居住在云南南部的普族发展成了现在的布朗族。
10.布朗族的住房布朗族是一个跨国民族,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对他们有不同的称呼。我国布朗族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其余散居于云南省临沧地区。今茅地区和保山市。布朗族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吊脚楼。一种是茅草房,一种是木瓦房。吊脚楼,俗称竹楼,有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牛、马、猪、鸡,放着一磅重的东西。干木头和其他杂物也可以堆放。没有围墙,但周围有栅栏和出入口。 。竹楼的屋顶为山形屋顶,分四面,脊短,坡陡。下面有披屋顶,上面铺稻草排或瓦片。楼门一侧有木梯,另一侧有阳台。屋顶是用干草或竹枝搭建的,单调但风格古朴。房子虽小,但住宿也不容忽视。布朗族的生活方式适应了当地主要分为地面民居和竹屋两种类型。它们大多生活在雨量充沛、湿度较高的亚热带山区。此外,他们还深受傣族的影响。因此,房屋多为吊脚楼,即吊脚楼。房子是木结构的,屋顶上铺着稻草。布依族民居多为吊脚楼或半楼(从正面看前半部为建筑,后半部为方形)。贵州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材。当地布依族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的墙壁用石条或石块砌成,墙高可达5至6米。屋顶用石板覆盖,可以防风雨。简而言之,除了檩条和椽子之外,都是木头做的,其余都是石头做的。就连家里的桌凳炉碗都是石头做的。一切都是朴实无华且坚不可摧的。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较差。如今,富有的布朗人已经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一家人住在楼上,楼下招待客人。牲畜棚早已远离人们居住的房屋。
11.布朗族分布世界上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我国的云南省。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超过6000人的少数民族还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民族。 (按人口顺序排列有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吉族等15个民族傩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各具特色,人口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621.2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6%。是广西、云南、贵州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份之一。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2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全省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6个;人口十万以上、一百万以下的有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等。 1万以上、10万以下8个: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人口超过 6000 的部落有两个不到 10000 人,水族和独龙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