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旅游线旅游资源

前往东阿黄河森林公园旅游线,可乘坐东明-蕉园(东明黄河森林公园)城乡公交客运专线直达东蓬黄河入口河森林公园。

东阿黄河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平原国家森林公园。沿黄河北岸和引黄航道两侧划分为城市,面积2446.33公顷,森林覆盖率72%。

公园分为“三带十区”,即百里黄河风景带、引黄渠风景带、田园风光带;艾山风景区、象山风景区、老城风景区、玉山风景区、农业风景区开发园、饭坡风景区、明翠潭风景区、巍山风景区、净觉寺风景区、湿地休闲度假区。

主要在景点有:彩虹飞车、艾山河口、蟾蜍爬山、河底洞、金门处、曹植墓、精觉寺等。“东阿国家黄河森林公园”将森林生态环境与黄河文化融为一体,吉祥如意文化、养生文化、佛教文化。是黄河下游唯一与黄河融为一体的森林公园,也是山东园林西北平原唯一的森林。公园于2004年被批准为市级森林公园,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黄河精品旅游线路

未来,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建设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包括:三门峡仰韶-洛阳“五都会洛”-郑州大松山-开封的规划建设北宋东京城-安阳殷墟世界级遗产公园走廊;重点建设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50个核心博览园区和洛邑古城等160个特色博览点;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界推出了20条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同步推进隋唐大运河、楚长城、红二十五军长征文化公园建设。

3.黄河旅游资源

黄河文化旅游。

2020年1月3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推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优化顶层设计,增强黄河文化旅游规划引领。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它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科学规划和布局。

要站在全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对黄河上下游、左右岸进行科学规划和综合布局。

制定国家、省、市、县(区)等各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及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文化旅游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等。

同时,要规划建设一批黄河文明博物馆、黄河文化核心展区、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黄河文化旅游区m 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济源等核心地区示范区。 。

此外,规划建设一批黄河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扶持一批黄河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黄河文化旅游线路,使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可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真正在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实现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把河南建设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充分彰显河南在全省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黄河文化旅游带。

4.黄河风光c区旅游线路

青海: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贵德高原生态旅游区(中国财富轮/国家地质公园/钱子湖/奇石园) 3.坎布拉风景区 4.龙阳峡风景区 5.循化撒拉绿色家园 6.拉家国家遗址公园

四川:

7.九曲黄河第一湾

甘肃:

8。永靖黄河三峡风景区 9. 兰州百里黄河风景线 10. 兰州夜游黄河风景区 11. 景泰黄河石林 12. 渭河源风景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p>

13。中卫沙坡头14.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15.沙湖风景区16.西夏陵17.镇北堡西部影视城18.贺兰山岩画19.青铜峡黄河大峡谷20.水洞沟风景区

内蒙古自治区:

21。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22.达拉特旗响沙湾 23.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湿地公园24.内蒙古黄河滩岛

山西:

25。黄河大雨渡风景区26.永和姬鹳雀楼27.皇后滩28.乔家大院29.皇城相府

陕西:

30.黄河壶口瀑布 31. 西岳华山 32. 郏县白云山 33. 大理风土一苍/通州湖 34. 黄河乾坤湾 35. 正果渠风景区 36. 陕西炎黄观光路 37. 龙州丹霞地貌景区38.神木天台山39.河阳恰川风光景区40.司马迁墓-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韩城夜景

河南:

41.济源黄河小三峡风景区 42.龙门石窟 43.清明上河园 44.豫西大峡谷 45.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46.黄河小浪底

山东:

47。黄河河口生态旅游区 48. 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 49.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旅游岛

湖北:

50。龙潭大峡谷

5.黄河旅游线有哪些旅游资源

黄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加强区域间资源整合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打造一批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上游多样自然景观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加优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同打造国家生态旅游强区示范区。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名胜古迹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农业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下游要充分发挥泰山、夫子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6.黄河流域旅游资源

景泰河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干旱一直肆虐。按顺序为彻底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甘肃省委、省政府于1969年10月启动了景泰河电力灌溉工程。历经五年,由13个泵站组成的灌溉工程已达到最大提水量。海拔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顺利竣工。从此,黄河水像生命之源一样滋润着景泰河。景泰河电力灌溉工程的建设展现了新中国治水振兴的壮丽故事,成为新中国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最好佐证。

为了保存景泰川电灌工程的历史印记,景泰川电灌管理局至今仍保留了1600多件见证其建设的实物。n 项目的进程。建设一座博物馆,将这1600多件老物件打造成感动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历史古迹,是历届政府领导的夙愿。然而,资金的匮乏、人才的匮乏,让这些记录着黄河文化精神的文化遗产静静地躺在露天货场里,沉默无语。

黄河水文化遗产是讲述“黄河故事”的绝佳素材

黄河流域的开发历史悠久,从大禹治水到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投产积累石料。从秦代关中修建郑国运河,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第一次飞跃,到现代化的河套灌区,再到宁夏引黄灌区,成为宁夏的粮区。中国西部五千年的流域开发历史,在黄河流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数量巨大。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约有不可移动文物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黄河流域有世界遗产地(含文化景观和双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15处。国家安全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这些遗产已成为重要的解读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核心载体。

如今,许多黄河文化遗产在流域内仍然存活且保存完好,并继续发挥着水利、交通等功能。它们还衍生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景观功能,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该过程的重要遗产。郑果渠水利风景区、壶口水利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各界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嘉应寺、济渡寺也被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彰显博大精深的黄河水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区域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工程。文化旅游。

水利风景区,生动讲述“黄河故事”的绝佳场所

水利风景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水利风景资源,生态修复和水文化科普、水经济发展等复合功能。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凝聚黄河文化品格,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手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串联起黄河流域大量传承千年的治水治水故事,铭刻在心。传承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名胜区立体空间格局,将进一步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利于整合黄河流域生态资源和文化元素,促进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保护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三点思考

如何提炼黄河水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塑造黄河文化的核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何在复杂的遗产中挖掘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凝聚具有流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保护、继承、利用和塑造它们。黄河文化灵魂是当前讲述“黄河故事”的一大挑战。

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实现黄河水文化“点、线、面”群体发展。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黄河水文化遗产具有沿河线性分布、空间分散的特点。因此,当前需要对多源黄河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和空间整合,通过开放整合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群,通过特色旅游线路进行空间串联和区域联动,实现发展的全局。生动讲述“黄河故事”的重大挑战。

如何科学处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遗产传承效益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区域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特征、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因此,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综合管理之间存在诸多博弈。如何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形态、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机融合,是当前讲好“黄河故事”的重大挑战。

讲好“黄河故事”的三点建议

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拉尔遗产。一是开展流域黄河文化遗产专项调查评估,摸清家族背景,形成专项遗产数据库。二是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本着抢救一批、修复一批、保护一批的思路,建立并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修复名录和项目库。一批。三是组织黄河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有序推进古堤防、古码头渡口、古水道等重要文物和遗产区的考古调查、发掘和展示。同时,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工程价值、技术和管理研究,客观再现历史发展成果为后续展示和解说工作奠定基础。

建设完善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一是完善水利风景区现有黄河文化展示解读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线路服务设施,将风景区建设与黄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周边特色小镇建设,实现文化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二是开发黄河水利旅游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打造黄河水利景区“一串珍珠”精品旅游线路。三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互联网综合展示平台,利用GIS、AR、VR等技术整合水利风景区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搭建黄河文化旅游虚拟展示平台,实现黄河文化旅游的网络化综合展示流域文化旅游要素,创新黄河水利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和体验模式。

加强黄河文化传播表达。一是凝练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系统挖掘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民族相互影响、互动中形成的丰富内涵、鲜明特色、经久不衰的民族群体。黄河流域的群体。精神、道德、价值观,赋予其新时代特征。二是紧密衔接黄河文化与辖区公民生活息息相关,鼓励沿线省区挖掘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并建设专题展示设施,增强流域公共文化产品社会供给能力,用文化拉近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用“活的”文物和美丽永恒的黄河水景讲述黄河文化的历史传说和当代故事,增强流域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