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新

联合国大会近日一致通过决议,将2月17日定为世界旅游韧性日,体现了各国恢复旅游业的共同决心,也强调了旅游和旅游业的重要性。该行业的普遍重要性。世界旅游理事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为10.3%,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较大拉动作用。同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1.05%,高于同期国际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旅游业对中国尤为重要。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影响较大,脆弱性加大旅游业的颓势已充分显现,进入停滞期。国际上,由于人流中断,出入境旅游几乎暂停,业务陷入停滞;国内方面,由于疫情多地蔓延,部分旅游景区受控,旅游产业链不畅通,大量导游跳槽。尤其是一些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如桂林、张家界、黄山、三亚等地,旅游业的停滞给当地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下行压力。

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经过调整优化后我国疫情防控政策出台,旅游扩大需求的作用将逐步显现。一方面,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如餐饮、住宿、医疗保健等,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业的复苏可以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和从业人员收入,从而增加社会消费支出。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复苏需要旅游景区、文化、体育、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都是具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可以增加有效的社会投资,起到立竿见影的提升作用。国内需求。

今年以来,我国旅游业总体恢复良好。根据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旅游方面,今年春节国内游客人数下降至88.6人。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经过近三年的放缓,旅游业的结构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经历了重大调整和改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旅游业复苏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旅游业活力强劲。在积极应对疫情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展现了行业强大的韧性。一、旅行社数量增加违背趋势撒了谎。 2022年末,全国旅行社总数为45162家,较2019年底增加6219家。虽然部分旅行社已暂停活动,未要求吊销许可证,但部分企业,特别是研究型旅行社和培训机构,已扩展到旅游业。二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些旅游企业遇到困难,急需重建流动资金。旅游行业整体估值较低,有利于如岭南控股完成对深深国旅、现代国旅、勤峰国旅三家小型旅游公司的收购和持股。三是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加速。互联网巨头喜欢携程、阿里巴巴、京东进入旅游行业较早。疫情期间,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旅游线上线下融合。不过,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凭借流量优势进入了旅游行业。抖音、快手、小红书纷纷推出旅游企业。预计未来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将加速,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四是旅游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受疫情和当前防控政策影响,跨境、跨省游趋冷,但同时短途游、周边游有所增加,显示出需求和体验。居民出行热情不减,出行产品需求更加个性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旅游产品开发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创新步伐将加快。

当前,旅游业整体恢复情况较好,但在长期停滞后,行业供需全面恢复仍面临困难。需求方面,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工作和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旅游消费增长受到较大抑制。供给方面,由于旅游业整体收缩疫情期间,产业链受到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退出行业,短期内旅游供给能力不足。学期。加快旅游业复苏,必须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旅游业加速复苏之初,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添火添油。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台一套专门针对旅游业的扶持政策。针对旅游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报期长、季节性强的特点,在税收、融资、产业、预算安排等政策上支持旅游企业,特别是央行再融资、政府融资担保和信用评级。系统等功能帮助企业从市场获取廉价资金,恢复企业运营。二是推进旅游产业改革。针对旅游业跨境发展、融合发展的趋势,政策进一步放宽,鼓励研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进旅游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基金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对民营旅游企业的投入,帮助中等规模旅游企业渡过难关,推动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实力。行业。三是加大旅游领域国际合作。要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和各国旅游管理部门的沟通,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产业链,深度整合国内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