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你应该想到是时候去颐和路了!

是的,这两天,网上很多消息都在说,南京颐和路的玫瑰已经开花了,最佳观赏期即将到来。

南京人一年一度的“颐和路玫瑰之约”即将到来!

在南京芳菲的四月天空中,月季绝对称得上是“顶流”,而颐和路的月季花则是顶流中的顶流。很多人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颐和路月季的盛开。

但难怪没有人想到民国建筑与玫瑰花的结合能衬托出如此令人尖叫的视觉效果,只有当你看到颐和路上的玫瑰花时,你才会觉得会觉得没有浪费春天的美好时光。

当粉红玫瑰从庭院的高墙伸出,平房的斜屋顶ws、蜿蜒的小巷,复古风情十足的同时,也交织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秒钟坠入爱河。

*玫瑰打卡图

虽然名为“颐和路玫瑰花”,但其实南京颐和路并没有玫瑰花。 《颐和路玫瑰花》中的颐和路指的是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而玫瑰花则位于街区内的天竺路和普陀路。

地铁四号线云南路站5A口出,导航至琅琊路小学(灵隐路校区)东门,以此为起点,沿天柱路步行,即可到达才是真正的“行走的花路”。

花期期间,成片的玫瑰被黑金路灯、白墙青瓦包围,粉红花海斜斜而下,犹如

微风吹过,花朵肆意摇曳,与空气中升起的淡雅花香碰撞,这一幕真是像做梦一样。

这里的重点不仅是玫瑰花,在一簇簇粉红色的花丛中,还点缀着芬芳可爱的木香花,也为颐和路的春天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内容。

目前,也是木本花卉的盛花期。南京颐和路民国历史街区琅琊路、莫干路的木本花卉盛开。

玫瑰花的花期为4月中下旬至9月。每个枝条上的花朵都会依次开放,观赏期很长。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避开前期的观赏/拍照高峰期,然后去赏花。

5月至9月的玫瑰花期,也是颐和路历史文化区最美的时期。但说实话,颐和路没有最美的时期,因为她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六月一到,南京的夏天就来了,颐和路的夏天长满了梧桐树。

夏天南京最美的梧桐大道在哪里,一千个南京人就会有一千种看法,但颐和路永远占据前排。与凌源路种植的行道树大多是枫杨不同,颐和路上的梧桐树只占一小部分,而且都集中在颐和路上。

夏天,走在郁郁葱葱的颐和路上,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文艺电影里。黄墙、平房斜顶、梧桐遮天,而遮天蔽日的枫树和杨树,错综复杂,各有规律。这就是南京最美的民国文脉。

夏日漫步在颐和路上,不仅能感受到梧桐树的幽静、枫杨树的秀丽,还能感受到感受民国自然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南京难得一见的清凉。炎炎夏日也有如此安静的一面。

经历了日均气温40°的七、八月,进入初秋的九月,颐和路上的色彩开始增多,从夏天的全绿变成了绿,有黄的、红的和灰色。

9月到11月,时光老人在颐和路上,像一位画家,一点一点把这里描绘成一座色彩斑斓的童话围城。

秋天,走在颐和路上,你会发现坡顶房屋的青砖黄墙不仅适合绿色,也很适合深秋。无论大自然给这里描绘什么颜色,她都可以是美丽的。

梧桐树变成了美丽的焦糖色,银杏金黄,红黄的叶子飘满了路,踩上去嘎吱作响……深秋的伊荷道再次迎来了今年第N次出现的高峰。

时间到了冬天。冬天的平常日子里,梧桐叶、银杏树都已落尽的颐和路,与春夏秋相比显得有些平庸单调。

但一旦下雪,颐和路就仿佛穿越时空。不见金陵的皇家气息,而是回到了民国旧时期。

在大雪的祝福下,只需要简单地挂起红灯笼,即使家人很少,义和路上的年味也很浓。

所以,南京的颐和路不仅在玫瑰花开时美丽,而且一年四季都美丽。除了四季美景外,颐和路还有很多值得打卡的景点。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虽然里面有很多民国建筑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被多条道路划分为大小13个区域,其中11个区域不对外开放。

目前,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的只有11、12街区。其中,第十二区,位于宁海路与江苏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拥有民国别墅26栋。 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第十二街区在继续保持“优雅”基调的同时,成功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街区整体氛围安静,庭院内部精致,活动体验优雅,新旧过渡自然,但仍保留着昔日烟火气。

12街区集会展、休闲、旅游、度假、住宿、旅游为一体餐饮。内部业态包括会议中心、文化展览、咖啡厅、米其林星级西餐厅、民国特色中餐厅等。服装、饮食文化、昆曲及教育书籍。

颐和公馆的小红房是前国民政府联勤司令员黄仁林的公寓,他是第一个将自助餐引入中国的,也是他在中国率先推行集体婚礼。

我国第一场集体婚礼在荔枝会礼堂(现中山东路307号中山宾馆)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相当壮观。他原来住的小西楼现在已经修葺一新,变成了文化中心,又名怡风堂。

2021年底,宁海中路对面的颐和路11号地块e School 经过三年多的整修后即将开放。第十一街区定位为时尚艺术区,包括文物建筑5栋、风情建筑2栋以及部分辅助建筑,总面积6260平方米。

与12街区相比,11街区要小很多,但是却比12街区时尚新潮很多。

在6000多平米的小面积里,不仅有咖啡馆、高档餐厅,还有艺术中心、开放文化艺术空间、网红打卡点、许多名人故居。

第十一街区,宁海路48-1号民国大厦原为李有龙夫妇故居,建于1936年。八角台,院门内有一石砌门楼,门上刻有“退休花园”二字。早可见。

石门楼

修缮后的李有龙夫妇故居

52-2号楼宁海路原是中国炸药工业先驱吴钦烈故居,有西式主楼和平房。改造后的宁海路52-2号恢复了原来的铁艺露台和红砖外墙,再现了原建筑的典雅风格。

同时,该街区还引进了优质餐饮业态,不仅是11街区的重要商业补充,也让游客体验中西饮食文化的结合品味颐和路风情。

在十一街区入口处的中华民国将​​军楼,据说曾居住过63位共和国将军,他们一生都在生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颐和路走向北走到尽头,可见一栋四层小楼,周围环绕着梧桐树。这就是颐和图书馆。

这栋四层平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初建成后,原为工务局颐和路区域管理所。日本占领南京后,这座建筑曾担任日本宪兵署司令部。

20世纪40年代末,这里是南京特别市第六区的区公所。解放初期为第六区人民政府。

现已转型为先锋书店第十家分店——先锋怡和图书馆。

走进书店,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前面的区域主要是书店和纪念品周围,还有一个咖啡吧。木质书架上摆放着各种书籍,整个区域呈环形,落地旁设有阅读区荷兰国际集团的窗户。

窗外车流如织,店内安静舒适,颇有“置身于人文环境,以及“无车马”的意境。

逛完了颐和路11、12街区,还有紫峰楼的网红所在地“西桥”可以参观,走几步就可以到达宁海中学北门。

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爬到江苏路世贸大厦的顶层,从这个角度可以拍出颐和路大厦的全景具有移轴效果,犹如模型。

颐和路历史文化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核心区,北临江苏路,南临宁海路。东起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分为13个区域,面积约35公顷。

颐和路其环城文化街区图

其中,颐和路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心道路,自西南向东北延伸,长度不足1公里。西南起江苏省政府西康路,东北至江苏路,于宁海路环岛处与山西路相接。

颐和路路名于1931年命名(“颐和路”)。民国《首都规划》),借用北京“颐和园”,寓意维护、和平。

为什么叫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原来,根据民国首都规划中,以颐和路为中轴线,周围35公顷于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被划为第一住宅区。

颐和路两边都种植了郁郁葱葱的梧桐树。路边的这些东西,是东南大学教授常家辉从巴黎郊区买回来的。他时间。以上是民国高官的住宅。

颐和路旧貌

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当时留学归来的年轻建筑师设计的。

如今,颐和路河路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散布着225栋现代四合院建筑,大部分为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建筑密度低,街区绿化良好,无商铺,居住氛围宁静。

35公顷的颐和路片区,曾居住过63位共和国将军,拥有222处故居名人凝聚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江卫国、阎锡山全部这条街上曾居住过中华民国著名的重要官员。

除了中华民国官邸外,还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菲律宾等国附近国家博物馆旧址。

其建筑风格融汇中西,兼顾古今,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这条路有多美?作家张守仁曾赞叹道:

即使是法国巴黎奢华、美丽、雄伟的香榭丽舍大街,也无法与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

——作家张守仁

作家冰心曾说过:“我的朋友们都住在颐和路一带,一大早就开始了颐和路之旅。走亲访友、吃饭,这条义和路一天要走七八次。我曾经笑着对朋友说,当Yihe R以后oad要整修了,因为走了太多路,我要付一笔可观的维修费。 ”

可见,当时名流对民国第一住宅区南京颐和路的喜爱和推崇。

“颐和路一条,半条街”。这句话简洁地指出了颐和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区。地方。虽然已经不温不火,但除了月季花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让你去发现和欣赏。赏花的同时,你还可以在这里走走,看看更多,更了解彼此。这个低-key“民国最美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