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德令哈旅游景点百科 德令哈简介 在首都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上有一个UFO标志。这就是传说中的德令哈外星人遗址。中国第一个“怪圈”是在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附近发现的。 “圈”现象只出现在西方国家,现在我国青海省德令哈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沙漠圈”。德令哈外星人遗址,从德令哈市出发,沿315国道往敦煌方向行驶,约40公里,路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UFO标志,这就是传说中的德令哈外星人遗址。 2、克鲁克湖和托苏湖 克鲁克湖托苏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怀头河草原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美丽安静的湖泊,名叫克鲁克湖和托苏湖。它们就像两面闪闪发光的巨大镜子,镶嵌在中间辽阔的戈壁,辽阔的草原。克鲁克原为蒙古语,意为“芨芨草滩”、“水草茂盛的地方”。鸟栖也是蒙古语,意为“酥油湖”。 3、克鲁克湖 克鲁克湖位于怀头塔拉乡南部,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处。她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是一个微咸淡水湖,湖水清澈,湖面平静,风景秀丽。每年早春,克鲁克湖的冰开始融化,成群的黑颈鹤,斑头雁、鱼鸥、野鸭等珍稀鸟类从遥远的东南亚岛屿飞来此筑巢生子。

2.德令哈简介

“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黄金世界”。德令哈市成立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所在地。是世界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奥莱州,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的中心。德令哈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980米。截至2012年,人口近10万。有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汉族等1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为主要少数民族。 1 德令哈市已发现矿产资源16个品种、65处,其中石灰石探明储量7亿吨以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 2013年,德令哈全年生产总值49.6亿元。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克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大闸蟹、虾等水产品。有白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塔拉岩画等旅游景点,和“资金湖”。

3.请介绍一下德令哈

德令哈简介 德令哈历史悠久,文明古国。 “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城市建设成立于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辖3个镇、1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980米。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人口近10万。蒙古族是主体少数民族。 13世纪,蒙古崛起,灭金宋,建立元帝国。德令哈也被置于元朝的统治之下,成为了元朝的中心城市。他辖“吐蕃等地宣慰司”,隶属宣政院。此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人两次进入柴达木地区。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是额鲁特蒙古(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后裔。今天的德令哈,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形成了多民族相互辉映的独特灿烂文化。夏秋黄金时节,那达慕大会、“六六”歌会、夏日篝火晚会、湖蟹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等德令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随处可见、广场文艺演出、军地联合集会等活动不断丰富业余文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德令哈美丽神奇,资源丰富。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它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这里有山地、河流、盆地、湖泊、湖泊、绿洲、戈壁、沙漠。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光热充足。这里是青海省生态绿洲农牧业重点区域,是柴达木优质绒山羊养殖基地。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6个品种、65处,其中石灰石探明储量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境内还有野牦牛、野驴、雪豹、麝、岩羊、瞪羚、雪鸡、沙棘、枸杞、锁阳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面积2067平方公里,G市区以南30公里的阿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克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大闸蟹、虾等水产品。德令哈还有许多奇特的旅游景点,如长满古柏的柏山、碧波粼粼的黑石山水库、神秘的“外星人遗址”、古老的怀头塔拉岩画,一咸一光,各具特色。托苏湖、克鲁克湖旅游区以其生态各异、联系遥远、魅力恒久的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德令哈充满活力,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令哈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实施了一系列中央、省、州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和省、地对我市发展的重视,不断加深对我市情况的了解。 “调结构创特色、改革开放促发展”和“稳第一产业、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始终凸显“抢抓机遇、发展第三产业”的主题。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城乡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末,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9倍。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8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9元,年均增长8.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5元,年均增长6.4%。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4亿元。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40万元,比上年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75元,比上年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9元,比上年增长13.7%。德令哈区位突出,特色鲜明。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中部。青藏铁路、315国道穿境而过,德都公路与109国道相连,是西藏连接西藏的交通枢纽。南接甘肃,西接新疆,东接省会。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森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近年来,随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青藏铁路复线、德令哈至盐湖高速公路、110KV双回、330KV西移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即将竣工,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得到极大推动。按照省和国家的定位和要求,德令哈以建设青海花园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和禀赋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网络,优化资源组合,加速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筑材料、中藏医药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打造六大特色产业链,努力把德令哈建成全省重要的碱工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搬迁,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更强。德令哈开放发展,环境良好。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心、帮助、支持德令哈发展的良好机遇,多渠道争取和引进资金多层次、全方位,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牧业基础不断巩固,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经济开始向纵深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功能逐步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德令哈市先后被评为“全省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良好的信誉、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得令哈的禀赋吸引了众多客商投资开发,不断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德令哈蕴藏着巨大商机,是投资热土、创业者天堂。展望未来,德令哈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将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维护人民利益;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d 社交;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新突破、特色经济发展新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突破、农民增收新突破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五”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超过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突破亿元大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10%的增长,分别达到13080元和3710元。将德令哈市建设成为工业水平高、经济发展特色、商贸流通繁荣、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丰富、社会和谐稳定的青海西部花园城市。